还有一周,“上海通用”这个名字将正式从工商企业目录中消失。
日前,上海通用发布公告称,“因公司业务发展需要,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及其子/分公司将对其公司名称进行变更”,变更后的公司名称为“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自2015年7月1日起用。
一字之差,对企业而言,可能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重大突破,也可能是花费不菲人力物力成本的得不偿失。此次“上海”到“上汽”的转变价值体现在哪,对上汽集团旗下业务影响力几何,更名背后又有怎样的战略考虑?
■更名强化集团品牌价值
其实,上海通用更名只是一个开始。业内人士预测,上海大众的更名工作也将提上日程。
“上海通用”、“上海大众”中的“上海”原是地名,名称上两合资公司更多被看做大众和通用在上海的子公司或组装厂,上汽在合资公司的存在感较弱。更名为“上汽大众”、“上汽通用”可以让消费者明确知晓,其是上汽集团旗下的合资公司,从属关系较清楚。
“最初上汽与大众、通用合资,采用上海大众、上海通用的企业名称是考虑到上海这个城市的名气很响亮。但一直沿用‘上海’字眼不利于上汽在合资公司中的地位体现。此次更名意在转变消费者的观念,说明中外双方是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这反映了上汽集团自主意识的加强。”汽车行业分析师钟师告诉记者。
在清华大学汽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显君看来,上海通用的此次更名释放了上汽集团要加强品牌一致性建设的信号。“上海通用”的叫法给人一种地域性品牌的错觉,不利于上汽集团整体品牌的塑造。他强调,当前产品品牌向企业品牌发展已经是大势所趋,上汽集团统一旗下品牌名称是基于品牌建设的正常行为,并不鲜见。后续不排除北汽旗下北京现代等合资公司更名的可能。
一直以来,中国企业普遍缺乏商标和品牌意识,各行业不乏企业成长壮大后更名的事例。联想在进军国际市场时,一度曾因其原名“Legend”与很多国家的产品有冲突而改名“Lenovo”。海信在收购广东科龙公司后,亦为其更名“海信科龙”。
特别是我国汽车业发展初期,很多汽车集团没有自己的核心企业,多依赖合资企业支撑,对自身品牌未过多关注。此次上海通用更名在汽车圈并非首创。广汽集团旗下合资公司“广州本田”、“广州丰田”(曾用名)在2009年更名为“广汽本田”、“广汽丰田”。广汽方面称,此举意在体现合资双方的品牌和名称,实现企业品牌与渠道品牌统一的同时,公司将以更国际化的视野参与全球汽车业的竞争。更名后,广汽的整体品牌影响力较以往确有所提升。
正如李显君所说,“上海”改“上汽”会对上汽的品牌宣传起到一定推动作用,这也符合上汽集团要打造集团品牌文化的初衷。
■短期或提振上汽市值表现
市值管理是上汽董事长陈虹履新后“烧”的“三把火”之一,而使用“上汽”的名称不乏资本运作层面的考虑。
上汽集团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乏善可陈,与其靓丽的财报业绩不堪匹配。陈虹曾表示,上汽价值严重被低估,集团层面将在董事会办公室增加公司市值管理功能及投资者关系的维护工作,以提振上汽在资本市场的表现。
自上汽开展市值工作以来,上汽市盈率从2014年6月底的6.27倍上升到12月底的8.46倍,再到今年3月底的9.63倍。尽管市盈率呈上升趋势,但与广汽、一汽轿车相比,仍不可同日而语。根据最新股价,A股资本市场给予上汽集团的市盈率为9.14倍,而广汽集团的市盈率为52.37倍,业绩欠佳的一汽轿车市盈率为78.56倍。
“‘上海’到‘上汽’的转变短期内会利好上汽集团在资本市场的表现。更名前,投资者很难将上海通用和上海大众与上汽联系在一起,反而是上汽乘用车的业绩表现更能影响集团的股价。‘上汽’的称谓更加凸显集团与合资公司的关联性,带动上汽集团股价上涨存在较大可能。”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分析说。集团品牌认知度增强后,上汽在资本市场的公信力可能有所增加。
尽管上海大众和上海通用充盈的利润会有效提升股民的信心,但徐长明同时强调:“简单的更名短期和长期内均不会对上汽的市值管理工作起到本质性的作用,根本仍在于产品竞争力,但对资本市场的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企业名称作为无形资产,对上汽股价究竟有多大利好,还待市场去验证。
■为自主业务提供品牌背书
如徐长明所言,“上海”到“上汽”的更名对中方的意义更大,助力发展旗下自主品牌或是此次更名的弦外之音。
上海大众和上海通用投放到市场上的产品多被消费者定义为大众系、通用系车,更名对上汽旗下合资品牌业务不会有损伤,意义也相对有限。一定程度上,“上汽通用”会强化在消费者心中合资公司的独立形象,而非将其当做外方设在国内的汽车制造厂。同时,这也符合合资公司逐渐具备自主研发能力、开发合资自主汽车的趋势。
而广汽、上汽不遗余力地坚持更名,背后确实是品牌意识的苏醒和发展自主品牌的决心。尽管头顶“最赚钱车企”光环,但自主品牌业务乏力使上汽广受诟病。2014年,上汽乘用车销售18万辆,同比下降21.74%,为集团贡献3.2%的销量;今年1~5月,上汽乘用车实现销量5.62万辆,同比下滑34.01%,仅占集团总销量的2.33%。发展自主品牌,增强上汽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已是上汽的当务之急。
实际上,上汽对其旗下自主品牌并未吝啬投入,荣威、MG均有海外整车先进技术做支撑,但终端市场“并不买账”。对此,钟师认为,一方面,上汽乘用车缺乏对市场需求的及时反应,机制和体系建设不够灵活;另一方面,相较集团旗下强势的合资品牌,品牌知名度确实是自主业务的短板。
采用“上汽通用”名称提升上汽整体形象的同时,也会给上汽自主品牌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品牌助力。“但不可能是实质性、转折性作用,最根本的驱动因素仍是技术和产品。”徐长明强调。
随着上汽乘用车新产品投放步伐的加快,更名对自主品牌的“加码”作用能否真正得到体现,还要看上汽的产品体系、SUV细分市场的布局及营销层面的创新是否受到市场青睐。
【采访手记】
公司名称作为企业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于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关系到企业的品牌战略,可以成为车企发展某项业务的助推器,亦可能是车企进军某一领域市场的绊脚石。但希冀一次更名来解决企业存在的各种问题,无疑是“痴人说梦”,当然上汽自己也不会有此想法。当记者向专家们请教上海通用此次更名意义在哪时,部分专家除指出更名对集团品牌形象的提升外,也强调:“改名的目的意义很单纯,不要对其作过多的解读。”
的确,一字之变非全无价值,但也谈不上是创新性举措,仅是浅层面地“换汤”而已。“上海”到“上汽”的转变更多反映的是上汽想要利用旗下合资公司的市场影响力来提升集团整体品牌价值的需求。同时,这与提振市值和发展自主品牌并非毫无相关,随着中方对合资合作中自身地位和作用的逐步自信,上汽推动自主业务发展的意识也进一步强烈。走完此步棋,后续涉及根本的“换药”也要按照规划一步步实施,坚持长期持续性地投入和布局上汽乘用车等弱势项目才是根本。
如果只是单纯地想要利用合资品牌的影响力,在名称上拉近与合资公司的关系,荣威、MG等不能从根本上提升品牌溢价能力,那么上汽整体的品牌价值也就得不到实质性提升。自主业务不振,没有核心竞争力做支撑,上汽仍是一座未落到实处的“空中楼阁”,如部分人士所言,充其量只是个“投资公司”而已。所以此次“换汤”效果如何,要看上汽后续的战略布局,品牌建设成绩及产品技术、品质是否有实质性提升。
采访中,还出现了一种极端的声音。中国民族证券首席汽车行业分析师曹鹤就认为,更名对上汽集团的品牌价值提升没有太大作用,反而会花费高昂的经济成本。理由是,“上海通用”的品牌已在国内使用18年了,在消费者心中的品牌形象已经形成,没必要再改成一个消费者不熟悉的称谓。且一旦更名,企业的生产商标、整体视觉识别体系、汽车尾标、全国几百家4S店的门头等都要更换,许多文件亦需要更改和重新公证,尽管这些多是技术、流程层面的问题,但需耗费很多精力、成本,此做法并不明智。而更名惟一的价值可能只有在“上汽大众”、“上汽通用”“走出去”时才能体现。
从市值管理的角度分析,曹鹤直言,“上汽”的称谓并不会对上汽在资本市场的运作有所利好。要提高市盈率,根本还是要把自主品牌做好,将客车等短板项目补上去。上汽近年来一直在做市值管理,程度有些“过”了,某些工作开展得不够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