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发展要警惕快速扩张背后的风险


发布时间:2016-01-14     编辑:admin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热度:1608

1月12日,新能源汽车全年销售数据出炉,33.1万辆的销售成绩稳居世界第一。这个数字是去年的3.4倍。在多项利好政策的推动下,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形势喜人,但也逐渐暴露出不少问题。

1月13日,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媒体恳谈会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副主任陈清泰,针对当下我国电动汽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发表了看法,以下是陈清泰在此次恳谈会中的发言实录:

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总的来看“形势喜人,成绩可嘉”,但“挑战和困难也不少”。

从销量来看,2015年新能源汽车是爆发式增长,全年销量突破了30万辆,稳居全球第一。这个数字的背后到底说明了什么?我想有以下几点:

首先,国家把电动汽车作为一个发展战略,推进和促进的政策体系已经比较完善、比较全面。无论是从产业发展角度、激发用户角度,还是从基础设施完善、商业模式开拓等等方面政策都已涉及且力度较大,产生了很强的激励作用。

其次,这个数字说明中国的电动车技术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不断进步,从基础的技术来看,已经得到了市场认可。如果30多万辆电动车能卖出去,用户能够接受,表明我们的技术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基础条件。

第三,这个数字背后还反映了中国各个城市和全社会对电动汽车,或者是新能源汽车的认同程度在提升,潜在用户在扩大,这是很可喜的。因为传统燃油汽车的惯性使用习惯太大,这样一个颠覆性的,或者是一个替代性的技术能在社会上得到相当程度的认同、认可,是非常不容易的,这是必须要闯过的一关。现在,我们已经迈出了重要一步,过了第一个重要的坎儿。

很多试点城市,通过政策感召力和环境问题的倒逼压力,使大家越来越感觉到清洁能源这条路必须要走,清洁汽车的路必须要走,新能源汽车的路必须要走。这是不容易的,因为地方政府也要掏真金白银,也要拿出很多资源。所以当前的成绩非常可喜,为电动汽车的后续发展奠定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

但是新能源汽车当前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也不少。一方面,企业对电动汽车热情度较高,当然这里也有不均衡。原有的汽车骨干企业发力不够,相对比较迟缓;一些后起的车企,比如像比亚迪,确实把电动车当作了一个公司的长期战略在做。事实上,骨干车企都深度参与了电动汽车的“863”等规划,但真正开始做的时候,还是比较犹豫,踌躇不前。

应该承认,每个企业都是理性的,只是各个公司的战略不同。有的公司需要把电动汽车作为自己实现超越的一个机会,所以,把它作为自己的战略,下很大功夫搞研发。也有的公司还在等待,想等着别人发展起来后,再引进技术走别人的路。

每个企业有不同的战略,我们很难责怪别人,大家各走各的。但是从国家战略角度讲,政府还是希望能够通过发展电动车实现新的突破。

在新能源汽车产销快速增长的时候,也有人提出了一些担心,包括欧阳明高教授,我也有同感。根据我国多年发展经验,当一个产业快速发展的时候,很容易把企业的主要资源吸引到产能扩张,从而忽略技术前进,忽略在技术上如何打好基础,有更强的竞争力。

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辆稳居全球第一,但是中国电动汽车军团的实力超过跨国公司了吗?我想显然不是。比如,当前中国电动汽车的产量和市场规模都超过了德国,但这只不过是德国的汽车企业在电动汽车上还没开始发力,不能认为我们在技术上实现了超越。在电动汽车的技术积累上,我们的差距还很大。

现在,我的担心是,如果我们在这个时候,“萝卜快了不洗泥”,把所有的资源都用在产能扩张上,会有不一样的前景。

我们的技术没有过关,现在之所以有这么大的销售规模,是政策驱动的结果,不完全是市场。特别是在和主流燃油车相抗衡的领域,政府补贴是起了很大作用,如果政府补贴马上撤掉,电动车市场会受很大影响。所以销售数字并不代表我们的技术真正过关了,能够和主流燃油车抗衡了,现在我们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

电动车市场还没有完全启动,未来竞争的道路还很长,真正能走到最后,能够获胜的企业,是有良好技术支撑的企业,而不是那些拼拼凑凑搞出一个车子、四个轮子能转的企业,因此企业要把电动车作为一个长期战略,必须要夯实自己的技术基础。

第三个问题,到今天为止,电动车还是一个对政策高度依赖的市场,但是这个市场应该开始逐渐变化。国家的激励政策开始出现退坡,我认为这是非常正确的,应逐渐把政策性市场变成政策和市场双驱动的市场,而不是单驱动。

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新进入者,他们从中看到了太多机会,愿意冒险拿自己的真金白银投进来试错。但我相信100个进来的企业,将来会有90个退出。不过,它不找政府要钱,自己拿真金白银,它的贡献就是试错——加速了试错过程,分散了试错成本,由全社会来分担,不要政府出,这就是它们的贡献。如果这个时候,既有的企业缺乏动力,有动力的又不让进入,还要实现自己的战略,我想这是自己跟自己较劲,不是好的政策。

新进入者各有各的目的。有的想捞一把就走。捞一把就走不排斥,但是不能形成劣币驱逐良币,这就叫监管,就是说如果搞假冒伪劣、粗制滥造达不到国家标准,就得狠狠惩罚,要罚得它倾家荡产,这样才能保持一个良好的产业生态。

第四个问题是关于地方保护的。这个问题虽然国务院相关部门已经讲了几次了,但是问题依然没有完全解决,带来的负面效应很大。在市场规模还比较小的时候,怎么样能使一些有竞争力的企业脱颖而出,必须要有一个开放的市场。地方保护带来的结果,就是有竞争力的企业得不到充分发展,或者缺乏竞争力的企业也失去了参与竞争的机会,两败俱伤。不要以为,政府保护一下,它就能过得了,没那么简单,它只不过是在保护之下,晚一点被淘汰而已。我希望国家在这方面应该采取进一步的措施,通过各种方式来解决市场分割的问题。

第五,政府在电动车上要给全社会一个长期稳定的预期。因为汽车动力技术的变革是全社会的一个大变革,产业链很长,涉及到诸多部门、行业和产业。如果要使国家战略能够实现,必须要让企业把这件事情作为自己的战略,其必要条件就是有一个长期的预期。

当前,政策上的顶层设计问题我们正在陆续解决,其中的一个就是关于经济性激励的问题。补贴政策现在在慢慢退坡,接下来可能是燃油消耗量限制标准问题,还有一个零排放的标准,到底是哪一个、怎么弄,这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我的主张是,政策必须是双向的,是双刃剑,既有正面的激励,也有反向的倒逼。就是说,你不搞电动车可以,但是必须要支付更多的成本,因为燃油车是碳排放,必须要支付更多的成本,把支付的成本作为对做零排放汽车的一种激励。

所以,我主张交叉补贴,这样政府可以退出,可以把目标定的更长远,给社会一个长期的预期,这是非常重要的,也正在研究。按照这个方向我想原则上还是应该,政府的财政补贴要退出,实行交叉补贴。

最后一个问题是,当电动车逐渐向市场转型的时候,当前它的技术水平就这么高,和主流燃油车相比确实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但是并不是在每一个细分市场的电动车都是弱点。在某些细分市场,电动车有它独特的优势,所以要把当前电动技术能够支撑,靠市场化运作能发展起来的那些产品和商业模式放开。这样就能让一部分细分市场的产品,依托市场自行走出来,不依靠补贴,把整个产业规模做大,做大之后电池技术各方面,在此基础上就可以慢慢发展,这也可能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动车发展道路。

具体来看,比如像特斯拉为代表的高档车,是富人阶层消费的产品,数量很少。但有的电动车在一些短途的、小运量等市场上有很强的优势,比如我们在北京可以看到,由地铁到小区的接驳,有的小车跑得很好,物流最后一公里跑得很好,包括有的交通警察的巡逻车现在也在跑,环保车、一些工程车,候机楼跑的电动车都很好。

在这些细分市场里,电动车跑得很好,没有争论。争论在哪里呢?在这样的车能不能在中小城市跑。为什么在大城市可以跑,在中小城市不让跑?有人说这些车层次很低、技术含量不高。技术含量是慢慢发展起来的,市场需求层次高了它就高了,需求层次就那么低,它当然就满足了当地的需求。所以,中低收入水平的人,出行机动化的要求,是不是就不能被满足,可以满足的途径是不是必须要关闭,我想不应该是这样。

总之,当前我们应该考虑,电动车市场如何由政策驱动转向政策、市场双驱动,应该从政策上陆续解决一些问题,来向这个领域转化。

点击查看更多
点击查看更多
点击查看更多

友情链接:

河北省机动车鉴定评估协会 河北省交通科技职业培训学校 河北国信机动车评估有限公司 民政部 河北公安交管网
河北省职业资格网 国家职业资格网 卡车之家 中国政府采购网 河北省民政厅
汽车之家 二手车之家 人民法院诉讼资产网 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 河北省商务厅
全国汽车流通信息管理 河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人民政府网 中国搜索

服务保障

五重保障
十项承诺
个性化延保服务

品优二手车

我要买车
我要卖车
我要评估
评估报告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客户服务

会员注册/登录
发布信息
常见问题
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
更新换代网微信 更新换代网公众平台

Copyright © gengxinhuandai.com 2015-2025,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2021586号-2

行业监管:河北省机动车鉴定评估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