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我国虽然已经连续多年成为全球汽车第一大产销国,但大而不强。从分布来看,中国汽车整车生产企业数量偏多、规模较小。政府启动汽车行业退出机制,或将有利于我国汽车企业的兼并重组。但是,这一举措能否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自主车企“散乱小”的局面?
对此,叶盛基坦言,我国汽车生产企业的数量还是偏多,退出机制的施行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汽车产业的集中度。未来整个产业将逐步掌握在有实力、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手上,这样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我国各类车企一千多家,撤销几十个家后,根本形势依然难以改变,现在大的起不来,小的死不了。”贾新光对此直言。
他还指出,以行政力量“强行”撤销企业的生产资质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也没有真正地解决汽车生产资质终身制的问题。被撤销的“僵尸车企”,只是户口被注销了,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壮大,最终还要通过市场的检验机制来优胜劣汰。”
确实,在工信部相关通知中的“不能维持正常生产经营的企业”,指的是“连续2年年销量为零或极少,其中规定乘用车少于1000辆、大中型客车少于50辆、轻型客车少于100辆、中重型载货车少于50辆、轻微型载货车少于500辆”,这样的劝退标对于很多几分钟就下线一辆车的品牌企业来说,无疑显得有点低。
论衡小结:车企间的兼并重组说了很多年,至今依然鲜有成效。通过“有形之手”淘汰“僵尸车企”的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但是一千多家车企中淘汰几十家,无异于杯水车薪。欲真正破解自主车企“散乱小”的局面,还需要交给市场,毕竟,随着车市增速放缓,车企间竞争的加剧,一场残酷的淘汰赛无法避免——适者生存,这才是市场经济的生存法则。
论衡之三:未来,中国汽车产业能否最终形成少数几家大型汽车集团并立的局面?
不可否认的是,经过这几年的竞争,中国汽车产品集中度越来越高,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市场上90%的汽车,集中在10家企业手上。但是,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依然有点多,对于很多汽车工业发达的国家来说,只存在3到5家大型汽车集团。那么,中国汽车产业能否像欧美日等汽车工业发达的国家一样,最终只有少数几家大型汽车集团?
对此,贾新光指出,国外大型汽车集团的形成是市场竞争的结果,直到现在这些企业仍有被淘汰的可能。我国也一直在极力扶植几大国有汽车集团,无奈成效甚微。但是,现在的格局已经有所突破,如长安汽车近几年的发力地位正在逐渐上升。其认为,“依据目前的形势,我国最终最多只会留下7-8家车企,且必须具备国际竞争力,其余的都将淘汰出局。”
叶盛基亦指出,目前,我国汽车产品和企业还比较分散,20家骨干企业也还是偏多,这是历史遗留所致。“未来,随着大企业集团的滚动发展,会逐步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从研发到生产到供应,并真正掌握核心竞争力。”
“接下来,兼并重组还将继续,最终会形成5-6家大型汽车集团。”其还强调,“拉配郎”的组合方法显然已经不再适合,取而代之的应该是通过市场及企业的整体战略来调整。
论衡小结:目前来看,我国汽车市场虽然百分之90%集中在10家车企手上,但相比全球汽车工业发达的国家只有3~5家大型汽车集团并立,还有很大的兼并重组空间。车企数量越来越少、规模越来越大也是发展的历史大势,在未来的兼并重组中,政府应该将权力移交市场,让企业按照市场规律进行。
盖世论衡:是盖世汽车研究院打造的一个品牌汽车评论栏目,透析汽车行业的新现象,新热点,新规律,新趋势;以行业资深专家、权威媒体人及企业高管为发声主体,多层次、多角度探讨变化中的中外汽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