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行业巨头征战 并购汹涌


发布时间:2017-06-05     编辑:admin     来源:中国电池网    热度:1192

众所周知,在动力电池行业80%以上的市场份额被出货量排名前十的企业所占据,这些龙头企业的动向,可以说左右着整个电池行业的走向。近期,宁德时代与上汽集团联手建电池工厂、比亚迪拆分动力电池业务传闻又起、沃特玛频签动力电池大单、力神电池青岛基地奠基、国轩高科青岛基地二期项目奠基……龙头电池企业的布局风生水起,强者恒强的品牌格局愈发明显,动力电池市场或将迎来新一轮格局调整。

巨头征战 龙头电池企业动作频频

3月1日,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促进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行动方案》,该方案提出,到2020年,动力电池行业总产能超过1000亿瓦时,形成产销规模在400亿瓦时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墨柯认为,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已经进入了整顿和提升的阶段,目的就是要让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品最终走出国门,具备国际竞争力。同时,中国政府也制定了产业集中化目标,希望到2020年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乃至材料等产业链各环节,最后都只留下2-3家企业,数量肯定不会超过10家,也就是说90%以上的电芯厂是要被淘汰的。

可以预见,未来几年产业链上各行业的企业数量将大幅减少,2020年前后将进入寡头垄断的新阶段,而在这场淘汰赛中,龙头电池企业已经快速行动:

1、宁德时代与上汽集团合资设动力电池公司

5月4日,上汽集团宣布将通过全资子公司上海汽车集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与宁德时代合资成立两家企业:时代上汽动力电池有限公司和上汽时代动力电池系统有限公司,从事锂电池等的开发、生产及销售。

2、沃特玛:频签动力电池大单

2017年以来,沃特玛频签动力电池大单,先后与大运汽车、东风汽车、中通客车、江风特汽等多家车企签订动力电池采购订单,粗略估计,订单总金额已经超过100亿元。也就是说,今年前5个月,沃特玛的电池合同订单额已经超过2016年全年。

3、比亚迪:或拆分动力电池业务 目前动力电池产能约12GWh

近日,有内部消息称,比亚迪汽车电子业务将拆分原有体系,独立经营。比亚迪是全年出货量第一的厂商,去年动力电池总出货量达7.35Gwh,占市场份额的26%。但是,虽然2016年比亚迪新能源电池“爆发”,但二次充电电池及光伏业务的收入占比“不升反降”。业内人士预计,这也是比亚迪必须加速拆分电池相关业务的一个原因。

在产能方面,比亚迪在与投资者交流互动时透露,目前公司动力电池的产能大概有12GWh, 预计今年年底可以达到16GWh三元电池和磷酸铁理电池的产能。

4、力神电池:20亿Wh动力电池项目奠基 2017年目标实现产销“双百亿”

5月16日,青岛力神20亿WH(瓦时)动力电池基地开工典礼暨奠基仪式举行。一期项目总投资15.7亿元人民币,设计产能达40亿瓦时,生产产品为磷酸铁锂方型锂离子电池。二期项目将再增加40亿瓦时产能,合计达到80亿瓦时产能,达产后年产值将超过120亿元人民币。

另外,力神电池发展规划部总经理杨华通透露,2017年,力神电池制定了“双百亿”目标——产能过百亿、销售额过百亿。随着苏州、青岛、武汉等子公司及天津的第四工厂的扩产,预计到2017年底,公司锂电池年产能将达100亿瓦时。并且,2018年力神电池规划将再次扩产100亿瓦时锂电池,计划到2020年,动力电池形成200亿瓦时的年产能,成为全应用方向的绿色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持续在国际锂电池高端市场占有率位居前列,成为新能源汽车、储能和特种设备配套市场主力供应商。

5、国轩高科:青岛基地4GWh高比能三元电池项目奠基

5月28日上午,国轩高科青岛基地4GWh高比能三元电池项目开工典礼暨奠基仪式在青岛莱西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园隆重举行。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良好表现及高速增长,随之而来的是对动力电池尤其是高比能量电池需求的翻番增长。作为北汽及国内众多主流整车企业的核心供应商,国轩高科顺势而发追加投资,启动国轩高科青岛基地二期项目。二期项目设计产能4GWh,总投资20亿元,预计2018年3月正式投产,建成后将形成年产值60亿元规模。

并购汹涌 好标的越来越少

龙头电池在行动,中小企业也不会坐以待毙。伴随着动力电池市场需求的扩容与产能持续扩张,并购重组不断涌现。

据中国证券报发布的消息,截至5月30日,在A股53家锂电池上市公司中,已有33家发布了中期业绩预告。其中,扭亏、续盈、略增、预增等预喜公司24家,占比达72.7%,延续锂电行业高增长态势。锂电产业链中上游相关公司业绩增长明显,并购以及产品供需紧张是主要因素。

墨柯认为,资本会推动企业之间不断地兼并重组,将快速形成一些在行业内地位难以替代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政府也会以“有形之手”引导兼并重组进程加快,帮助形成“强者恒强”、“大者恒大”的行业局面。到2020年,汽车电池及材料领域,可能会有90%以上的企业要被淘汰掉。中小企业想要生存,一是要做大规模,目前市占率在三名开外的企业,可以通过扩产、同类合并等方式提高市占率,做大规模;二是要提升技术能力,组团进行技术攻关,在细分领域形成自己的技术特色。“做到以上两点之后,即使仍摆脱不了被淘汰的命运,也可以在以后的被并购谈判中提升议价能力。”墨柯说。

随着资本市场对锂电资产并购热情的高涨,越来越多有发展潜力的产业链企业被上市公司关注,仅5月份,就有传出多起并购消息。

创新股份

5月2日晚间公告,公司拟通过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上海恩捷100%股权,上海恩捷资产作价为555,000万元。不到半个月,5月16日,金冠电气发布重大资产重组进展暨延期复牌的公告,披露拟收购标的为中锂新材和鸿图隔膜。

容汇锂业

2017年5月22日公告称,公司拟2.58亿元收购西藏阿里麻米措矿业开发有限公司12.6%股权,其中以现金1.550502亿元向王伟收购其持有的麻米措公司7.56%股权,以现金1.033668亿元向王刚收购其持有的麻米措公司5.04%股权。

同时,随着并购热潮的持续,好标的越来越少。而除了并购重组,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排队IPO,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将企业做大做强。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已通过139家IPO申请,超过去年全年过会数量的一半,市场预计今年将有500家企业上市。在锂电行业,星源材质、金银河经成功IPO。珠海赛纬、天劲股份、迈奇化学、电科电源等锂电池相关企业都在密集排队IPO。

成本下降 新能源车普及的前兆

龙头企业的大手笔布局,资本市场对电池产业的看好,都源于对未来新能源车普及的信心。从政策培育期进入商业化发展阶段,成本的下降是新能源车普及最大的门槛。美国彭博社近日报道,最新研究表明,未来十年内即将迎来电动汽车售价低于传统汽油车的时代,可为消费者省下一大笔支出,或将迎来电动汽车的普及。

作为新能源车核心零部件,动力电池的成本占整车成本的30%-50%。新能源车售价的下降,电池成本必然要先下降。

目前,由于补贴标准下降较大,车企要求电池厂依照退坡幅度降价20%左右,二者的利润分配要重新进行,需要博弈,初期车企应该是强势一方,所以电池厂的积极性会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墨柯认为,虽然在车企的压力下,一些电池厂已经降价10-15%,但在资源和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的实际情况下,电池芯累积价格上涨势能终将摆脱车企的压力。

补贴退坡,原材料价格上涨,在两头受压的情况下,电池企业成本下降要靠规模效应以及能量密度的提升。受市场需求增长影响以及国家政策的引导,电池企业对于投资扩产的热情很高。据上证报道,2017年动力电池新增投资预计仍将保持在千亿元以上。

在能量密度方面,《促进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到2020年,新型锂离子动力电池单体比能量超过300瓦时/公斤;系统比能量力争达到260瓦时/公斤、成本降至1元/瓦时以下,使用环境达-30度到55度,可具备3C充电能力。到2025年,新体系动力电池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单体比能量达500瓦时/公斤。

天津斯特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积刚认为,提升电池能量密度要从多方面努力:正极材料方面,目前磷酸铁锂较之前容量有10%提升,压实密度也由之前2.2g/cm提升至2.5g/cm;负极方面近期也有大的进步,最新的硅碳负极材料容量达到400mah/g;石墨烯作为导电剂、涂碳铝箔使用等都使电池体积比能量有大的提升;同时,隔膜、铜箔、铝箔材料更薄;壳体、结构件等采用更轻量化的材料等都是提升电池组能量密度的有效方式。

巨头征战、并购汹涌、成本下降……电池行业已经进入新一轮洗牌期,新的产业格局雏形初现。可以肯定的是,在政策红利与需求市场的支撑下,我国的锂动力电池产业至少还有5年的黄金发展时期,国际电池市场也将开启洗牌模式,面对中高端产能需求短缺、低端产能过剩局面,国内龙头电池企业,谁将率先跻身国际电池品牌巨头行列,我们拭目以待。

点击查看更多
点击查看更多
点击查看更多

友情链接:

河北省机动车鉴定评估协会 河北省交通科技职业培训学校 河北国信机动车评估有限公司 民政部 河北公安交管网
河北省职业资格网 国家职业资格网 卡车之家 中国政府采购网 河北省民政厅
汽车之家 二手车之家 人民法院诉讼资产网 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 河北省商务厅
全国汽车流通信息管理 河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人民政府网 中国搜索

服务保障

五重保障
十项承诺
个性化延保服务

品优二手车

我要买车
我要卖车
我要评估
评估报告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客户服务

会员注册/登录
发布信息
常见问题
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
更新换代网微信 更新换代网公众平台

Copyright © gengxinhuandai.com 2015-2025,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2021586号-2

行业监管:河北省机动车鉴定评估协会